商业银行面临的资金压力开始加大
2018年以来,商业银行面临的资本补充压力持续增大,上市银行纷纷使用优先股、定向增资等工具补充资本需求。
据中信证券统计,年初至今,A股上市银行已完成资本补充5315亿元(定增和IPO1080亿元、优先股1025亿元、二级资本债3080亿元、可转债130亿元),已公告但仍在进展中的规模7447亿元(定增352亿元、优先股3310亿元、二级资本债1305亿元、可转债2460亿元)。
银行为何如此“缺血”?在天风证券分析师孙彬彬看来,社融中贷款占比上升对资本的消耗、全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将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管约束、表外非标回表与资本计提、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需要在2018年年底全部达标等,均是重要原因。
孙彬彬分析道,首先,今年以来监管趋严、非标融资收缩,社会融资规模构成中贷款占比上升,对银行而言,更多的贷款投放意味着更多的资本消耗。其次,目前仍有部分规模较大的股份行资本充足率并不高,如果被认定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其资本补充压力将会大幅增加。
同时,随着表外非标回表,银行资本计提压力将加大,而从资本计提角度来看,商业银行短期内难以承接表外非标快速回表;不过,央行此前已发布文件允许商业银行自主确定整改计划、发老产品对接新资产、采取多种措施处置非标。
此外,据监管要求,2018年末系统性重要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1.5%、9.5%和8.5%,其他银行在此基础上分别少1个百分点,即10.5%、8.5%和7.5%。然而目前仍有部分银行资本充足率处在达标线的边缘,特别是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基本上多数股份行和城商行位于高于达标线1%附近。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对中新经纬客户端指出,除上述原因之外,银行“缺血”还与中国经济前期以投资为驱动、对银行资本消耗较大,及国际标准提高了对系统性重要银行的资本要求有关。据悉,由于四大行均被认定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TLAC叠加巴塞尔协议Ⅲ,四大行的资本充足率在2025年至少要达到19.5%以上,后续可能需要持续地补充资本。
总的来看,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的资本补充压力主要来自贷款投放占比高增加资本消耗、表外非标回表增加资本计提以及国内国际资本监管要求等方面。